这是一个“没有屋顶的生态加工厂”。一棵棵高大的榆树整齐排列,落叶洒在地上;翻开土壤,稻壳和玉米芯的碎片掺杂其中,白色的赤松茸菌丝正在生长;不远处的小栅栏里,养殖着小猪、珍珠鸡……很难想象,位于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,2000多亩的润松农业胜利林场,5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。 “我们这里没有‘废东西’,各种生物的元素可以循环利用。”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水民说,猪和鸡食用药材,同时产生的粪便又作用于药材和赤松茸等。 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,盐碱地面积达340余万亩,占山东省的38%,居全省首位。润松农业在盐碱地利用中因地制宜开展微型改良,选择耐盐树种构建盐碱地森林生态系统。从植树造林,到发展生态循环林下经济,润松农业探索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各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,这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基础。 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高级工程师何洪兵告诉记者,东营市结合黄河三角洲河海交汇特色,通过开展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等,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,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。他说,东营市构建“草-牧-园”滨海盐碱地现代利用模式,综合亩均纯收益达到1485元。 在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,黄河在这里峰转九十度入海。当地实施14项绿化工程,带动投资2亿元以上,更新提档树木1.2万亩,新增林地860亩,改造提升4200亩。依托特色农业,培育形成麻湾西瓜等13个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;连续多年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暨紫椹采摘节、龙舟赛等节庆活动,年均吸引省内外游客逾120万人次,实现生态旅游增收3000万元以上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离不开科学的核算机制。2021年4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,制定核算规范、推动核算结果运用。 如何解决生态产品“难度量、难抵押、难交易、难变现”,山东各地正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,科学量化生态产品价值。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沂市蒙阴县百泉峪村,山环水绕,静谧幽美。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,百泉峪村农家乐搞得有声有色。村民李宗梅说,以前打工、养生猪,一年赚不了几千块钱。现在办农家乐,每年能赚20多万元,小洋楼也盖起来了。 “去年,百泉峪村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开展村级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的村,核算价值7270万元,获授信贷款4300万元,老百姓端上了‘生态碗’,吃上了‘绿色饭’。”蒙阴县委办公室副主任、县委生态文明发展中心主任包汉太告诉记者,蒙阴县建设了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,将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、林业、水利等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,借助遥感卫星、无人机航测等手段,建立了gep年度核算和发布制度。2021年蒙阴县gep为315亿元,是同年gdp的1.63倍。 乡村秀丽的山水、优质的旅游资源,都蕴藏丰富可供开发的生态产品。在临沂市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,一棵北宋年间的流苏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周边村民也吃上了“生态旅游饭”。村里为进一步规划流苏文化馆,将流苏树作为生态资源并成功抵押,授信获得230万元贷款,好风景变成好“钱”景。 近日,山东省将包括东营市、蒙阴县在内的22个市县纳入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。山东省提出,试点地区除需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外,还可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、生态资源权益指标交易、生态保护奖惩、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等四个重点方向中,自主选定1至2个优势领域进行重点探索。 前不久,山东省还公布了山东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核算研究情况,2020年山东全省陆域gep为24824.69亿元。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教授张林波认为,gep和gdp的双向增长,说明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利用生态资源优势,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。“一些欠发达地区通常也是‘生态高地’。这些地方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,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。”张林波说。(记者 杨文 济南报道) |